全球能源危机是此轮全球通胀的根源
欢迎阅读与学习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3002979178 OR 邮箱Email: Lngbbs@qq.com

摘要: 石油短缺导致生物能源的兴起,加剧了本来就岌岌可危的粮食供需矛盾,通胀危机这才大面积爆发。总的来说,此次物价上涨是人类需求增长与地球资源缺乏矛盾恶化的体现。   1、长期以来石油需求高于供给的增长,全球石油剩余产能不断下降,抵御危机的能力下降   据..

分享到:
 石油短缺导致生物能源的兴起,加剧了本来就岌岌可危的粮食供需矛盾,通胀危机这才大面积爆发。总的来说,此次物价上涨是人类需求增长与地球资源缺乏矛盾恶化的体现。

  1、长期以来石油需求高于供给的增长,全球石油剩余产能不断下降,抵御危机的能力下降

  据统计,1990-2003年间,全球石油业的生产能力是年增速1.1%,而全球石油消费的年增速却是1.3%。

  国际能源署估计,2006年欧佩克产能利用率已高达90%以上,全球剩余产能将为220-300万桶左右,远远低于1985年的1000万桶,而且比起全球每日8600万桶以上的需求量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过低的剩余产能,使得全球抵御石油危机的能力大幅下降。

  2007年7月,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IEA)作出了一项可怕的预测,警告石油及天然气供应在短短数年内就将无法达到维持全球经济增长的必要水平。该组织指出:2010年后,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陷入“弹尽粮绝”的窘境,同时非欧佩克产油国和生物燃料生产国的能源供应增速也会在2009年后开始减缓。全球原油供应将面临危机,油价也势必被推升至创记录水平。

 

2、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加剧了全球石油供需矛盾

  近10几年,中国和印度一直是世界能源需求的最主要的增长点。而且近几年随着中国进入消费升级阶段,汽车的使用量大增,导致对石油的需求呈现加速的状况。

  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4985万辆。中国汽车的汽油消费量约占汽油生产量的86%,汽车消费的柴油约占柴油生产量的24%。当前中国汽车耗油约占整个石油消费量的1/3,预计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57%。2007年中国汽油销量增长6.16%,柴油销量增长6.3%。

  近几年中国汽车销量的增长速度一直在20%以上,导致中国对石油消费需求的增长在5-7%的范围,远高于中国不到1.5%的原油供给增速,导致中国对世界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2007年中国石油(601857行情,股吧)对国外的依存度已达到46%,中国近一半的石油需求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

  中国每年原油新增需求为2000万吨左右,再考虑到成品油和其它种类油品的进口,按8.51的换算关系,预计相当每天新增50万桶的石油需求,占全球石油新增需求总量的30%。中国的需求对世界的影响相当大,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06年全世界合计生产原油39.141亿吨,比2005年38.950亿吨增加1910万吨,而当年中国新增进口原油量就为1836万吨。目前欧佩克仅剩200万桶/天左右的剩余产能,预计全球大约有220-300万桶/天的剩余产能,但此时却要应付中国和印度每年60万桶/天的新增需求。

  当前中国政府还在压制成品油的销售价格,一定程度刺激了成品油的消费。短期内可能可以管住价格的上涨幅度,但长期来看加剧了全球石油供需矛盾。

 3、石油供求矛盾的缓解难以寄希望于世界经济的局部衰退

  由于中国、印度对能源的需求增长太快,按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全球能源在3-5年后必然会出现大的危机,因此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不可持续,全球范围内经济减速将不可避免。

  2008年4月,欧佩克指出,新兴国家能源需求强劲将抵消美国经济衰退。其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1.4%,相当于120万桶/日的水平,总需求接近8700万桶/日。该预测充分考虑到了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但同时也调增了新兴国家的石油需求,结果本次预测结果与前期预期结果大致相同。

  2008年将很可能是美国经济受次按危机影响最大的一年,半年之内累计降息的幅度高达250BP,预计累计降息效应将会在下半年逐渐显现,众多机构预测明年初美国经济将会好转。按多数人的预测,美国明年石油需求将会回升。国际能源署作出的预测与此一致,它预计美国在2008年石油消费量将会减小10万桶/日,但2009年却又增长20万桶/日的水平(2007年为增加35万桶/日)。

  正处于严重减速时期的美国经济尚不能改变石油的供求矛盾,更不用指望在其经济好转的时候该矛盾能够好转。因此,石油供求矛盾的缓解难以寄希望于世界经济的局部(美国)衰退,应该直至更大范围或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出现为止。

4、令人感到不安的是,中国石油需求增长空间还很大

  中国石油新增需求增长过快,其石油自给能力下降加重了全球能源危机。中国这种需求增长速度是否还能持续、持续多久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令人不安的是,中国石油新增需求增长空间还很大,石油需求高速增长的时间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根据2006年的数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比例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5.8%)。尽管中国石油消费量排全球第二,但在总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仅为21.1%,分别低于世界平均和印度15个和7个百分点。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石油消费占比将继续向发达国家靠拢。这主要是通过提高汽车拥有量、提高工业化程度等方式来实现。中国目前石油消费占总能源消费比例严重偏低,意味着中国石油消费增长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与石油需求增长迅猛相比,中国石油资源有限,不得不更多依赖于世界能源供给。1990年以来中国石油储采比2一般在14—15之间,2006年石油储采比为11,储采比有所下降。按目前这个速度,再过10年中国将有许多油井将面临枯竭。

 5、基于增加战略储备的考虑,许多国家正考虑增加石油的战略储备

  一方面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石油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出于战略考虑,各国正在增持石油战略储备。

  据统计,截止至2008年4月,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容量为7.27亿桶,实际储量为7.009亿桶,未来目标是10亿桶。就在4月份石油价格连续创出110元/桶以上的历史最高价格之时,美国能源部却宣布计划运用特许石油使用费进行招标,以便于在8-12月份增加1300万桶的战略石油储备,相当于在08年下半年增加7.6万桶/日的石油需求,很大程度上抵消了2008年美国经济减速对石油需求的减小的幅度。6、未来美伊冲突的演变增加未来石油价格向上的动力

  近期中东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是在积累,这个矛盾在近几年内肯定会爆发出来。

  众所周知,伊朗一直不承认以色列作为主权和民族国家在中东的存在,内贾德本人就任伊朗总统以来更是多次公开发表“灭以”言论。以色列情报机构预计,随着伊朗6000台离心机的运转,在1年左右的时间将可能生产出足以制造一枚原子弹的浓缩铀,伊朗可能将于2009年或者2010年之前拥有核武器。按这个估计,2010年之前中东局势可能会恶化。在中东矛盾彻底解决之前,全球油价的转势基本不太可能。

  总之,根据以上分析,若不考虑美元币值和投机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在2010年之前,油价将会持续上涨,直至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