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3002979178 OR 邮箱Email: Lngbbs@qq.com
摘要: 新华报业网讯 今年春节过后,市场一直传闻南京华润退出民用气市场。来自权威人士的消息称,华润与百江近日已经达成初步口头协议,由南京百江接手南京华润民用气市场,百江并购华润瓶装气基本成定局。与此同时,香港中华煤气控股百江,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南..
新华报业网讯 今年春节过后,市场一直传闻南京华润退出民用气市场。来自权威人士的消息称,华润与百江近日已经达成初步口头协议,由南京百江接手南京华润民用气市场,百江并购华润瓶装气基本成定局。与此同时,香港中华煤气控股百江,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南京瓶装气和管道气(南京港华)的经营全部由中华煤气说了算。
百江并购华润基本成定局 对于华润公司将分拆市场给百江的消息,各家都显得非常谨慎,也不愿意多谈。南京百江和华润公司负责人昨天仍都表示目前还没有确切消息。整个事情主要由南京城建集团牵头协商。 至于华润为什么不再要瓶装液化气市场,有关方面表示,华润的液化气储罐厂因为中山陵风景区的改造而不得不拆迁;而拆掉以后重建的成本太高。 南京百江是南京民用液化气市场的老大,拥有40多万用户,而南京华润一直稳居液化气市场的老二,也拥有十多万用户。南京虽然有50多家燃气经营企业,但用户总共在70万左右,一旦百江和华润合并,等于南京70%左右的瓶装气市场掌握到百江一家手中。这样一来,南京民用液化气市场将重回一家独大的局面。有关方面的消息称,目前双方的合并已经进入具体细节的协商中。 市民燃气闻到“垄断”味 百江一旦接手华润瓶装气,南京瓶装气市场的垄断重新形成。南京社科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南指出,其实南京燃气市场一直就没有形成充分竞争的局面。先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后来引进了具有民营资本背景的香港百江公司,而百江因为继承了老煤气集团的资源,一开始就占有了70%的市场份额,现在市场份额排名老二的华润公司也只占有20%的市场。因此,虽说南京现在有50多家燃气企业,除掉百江和华润以后,大多数的企业只能瓜分剩下的10%的市场,基本上都只能在江北等偏远地区服务,根本无法撼动两大龙头的地位。 “就算百江不接手华润的业务,目前的局面也已经是垄断经营了,只不过从过去的国有垄断变成了现在的民营垄断。民营企业考虑自身的利益会比较多一些,可能会把绝大多数成本加到老百姓身上。”黄副所长认为。 南京市民吃过垄断的苦 黄南说,一旦华润再把自己瓶装气客户转给百江,南京的瓶装液化气市场将会是绝对的垄断。实际上,南京市民曾经吃过这种垄断的苦头。黄副所长说,2002年的时候百江曾经停止供应液化气。 2001年12月29日,当时的老液化气公司职工和百江公司发生劳资纠纷,职工停止给零售站点送气。不知情的南京市民以为是供气紧张而排起了长队。南京市燃气管理处立刻组织其他企业给百江站点送气,但遭到百江拒绝。直到市政府出面,百江才勉强同意接受其他企业送来的气。到了2002年2月底,劳资纠纷再度爆发,百江部分供气点再次中断供气几个小时。 中华煤气成百江新东家 百江并购华润瓶装气几成定局,不仅如此,近日又有新的消息传来,就是天然气企业南京港华燃气的大股东在今年已经持有了百江45%的股份,这意味着,包括液化气和天然气在内的整个南京燃气市场的大股东就只有一个———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 南京市社科院经济发展研究所的副所长黄南说,这种局面似乎并不多见。整个燃气市场一家独大,垄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一旦这种局面形成,需要政府在燃气价格和服务等多方面多方监管。“另外就是特许经营制度,这是目前唯一能对公用事业垄断形成制约的手段”,黄副所长说,像燃气等公用事业有其公益性,政府干预代表着公众利益。 但从目前来看,无论是政府监管还是特许经营制度,都不是很完善,一旦垄断的隐患爆发,对老百姓的供气价格和供气安全都将产生不小的影响。 黄南认为公用事业有它的特殊性,它有一个天然垄断的性质。但实际上它可以引入更多的竞争。比如说,如果华润此次因储罐厂拆迁无法自己经营下去,那么政府可以把这个企业接管下来,然后可以选择一家去特许经营,这一家肯定不是百江。另外,华润可以把自己的市场拿出来拍卖,让有实力的公司来分得南京市场,形成一定的竞争。 黄南说,如果一时无法让垄断的燃气市场充分竞争,那么就更需要政府部门在价格和服务的监管上拿出强硬的对策。 |